当前位置

首页 > 民俗 > 民间工艺

这个民间艺匠家族,藏着一部老陕的“千年好莱坞史”

来源: 若悠网 时间: 2019-05-16 阅读: 1362次
  我们所能见到的世界,都源自光与影的配合。光能照亮一切,影让万物层次分明。而在暗夜的微光中,皮影伴着锣鼓声慢慢苏醒。

  对80后、90后来说,皮影戏是一个具有年代感的词语,听说过,却不甚熟悉。一个个由匠人们亲手勾画并剪制的剪影,栩栩如生,透过光影的照射演绎了人间百态。在光影之下的皮影仿佛拥有了灵动的生命力。

  ▲电影中的皮影戏片段

  在陕西,有一户皮影雕刻非遗艺匠家族——《汪氏皮影》,主理人汪天稳老先生和其女汪海燕女士,在手艺人的落寞之地中,以一把小刀闯天下,以承袭中华文明之信念,竭力挽救着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皮影戏以陕西华县最为精妙,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明清,已被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人通过白色幕布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方言唱述喜怒哀乐,有“电影之父”的美称。




剃个光头,抽袋旱烟,吃碗黏面,然后弦板响起,好戏开锣。华县的皮影戏班鼎盛了数百年,农事演皮影,盖房演皮影,敬神也要演皮影。以至于最多时候,戏班达到了48家。

  《汪氏皮影》的创始人汪天稳老先生,就是在《青狮吐八宝》这样的传统剧目浸淫下长大。12岁的他,就已师从中国著名皮影雕刻大师李占文先生(首批国家十大艺术大师之一)。作为中国皮影唯一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他完整继承和掌握了从制皮、雕镂、敷色和缀钉等全部24道工艺及“推皮走刀法”,在行业内被赞誉为“天下第一刀”和“活的皮影博物馆”。

  皮影大师汪海燕老师是“汪天稳皮影工作室”传承人,从小受到父亲汪天稳老师的启蒙,日复一日,耳濡目染,八步传统制作工序、不同的风格和刀法口诀,汪海燕都能够烂熟于心。转刀雕刻间,一件件皮影小人便脱颖而出。

  跨界?嫁接

  皮影万般新玩法

  汪海燕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皮影,更好地传承这种工艺,传统文化应该与时俱进,如果传统文化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里仍然固守旧土,不愿跳出过去的格局,那么终将是自取灭亡。”《汪氏皮影》基于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与敬畏,非功利地承担了挖掘、传播皮影的义务。

  2017年至2018年,《汪氏皮影》主理人汪天稳先后受邀,代表中国参加第五十七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上海站。精雕细琢的皮影、自动机械皮影机、实时录像和动画,多媒体皮影表演是整个展览最引人驻足观赏的亮点。

  ▲《不息—移山填海》多媒体皮影表演是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的核心作品

  除了闯入当代艺术的视野,汪氏皮影也跨足潮流商业美妆界。2017年新春之际,当红护肤美妆品牌innisfree悦诗风吟携手《汪氏皮影》,将视觉艺术家珂洵设计的人物形象,手工剪制成皮影戏人物,上演一出西安汪氏皮影大戏《花田喜事,新年归家》。

  除此之外,2018年末《汪氏皮影》还参与合作指导了本土文艺电影《老墙》,通过三代人不同生活状态引发对“变革”与“回归”的人生思考。《汪氏皮影》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匠心,探索精英艺术、高端商业与民间的互动,

  老艺人说:“三根竹签能文能武”。皮影像是光影和摇滚碰撞的花火,像华阴老腔一样直戳人心的民艺。在《汪氏皮影》这里,灯影下的碗碗腔开嗓,多少代秦人朴素的生活乐趣似乎从未走远,将人生的苦乐沧桑细细地吟唱……

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未注明作者均因传阅太多无从查证。本站为公益性非盈利网站,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投诉邮箱:tousu@ruoyo.com

本页标题:这个民间艺匠家族,藏着一部老陕的“千年好莱坞史”

本页地址:https://www.ruoyo.com/minsu/gongyi/561155.html

若悠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