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 > 知识

商标侵权案件的基本当事人

来源: 网络 时间: 2019-04-11 阅读: 352次

商标侵权案件的基本当事人有商标权利人包括注册商标专用权人、商标许可使用人,侵权行为实施者包括销售者、生产者和侵权标识的授权者等。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制止侵权的迫切性,商标权利人往往直接起诉销售者要求其停止侵权、赔偿损失。对于这种诉讼的合法性,存在几种不同认识。一种认识认为,商标法规定了销售者的独立责任,因此商标权利人可以单独对销售者提起诉讼;另一种认识认为,如果允许商标权利人单独对销售者提起诉讼,那么一旦判定销售者侵权成立,则会对销售者的上线即批发者、生产者等产生预决效力;第三种认识采取了一种折衷的态度,认为应当区分不同情况予以对待。对销售者能提供合法来源的案件,这些合法来源应当成为本案的当事人,参加诉讼的方式是当事人要求参加或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对于销售者不能提供合法来源的案件,则可以单独追究其民事责任。对销售者是否具能独立参加诉讼问题上的认识的差异,是造成上述不同认识的最大原因,而上述认识的差异则可能在对案件的程序合法性的认识上产生很大的分歧。

销售者侵权行为的独立性

确定销售者诉讼地位,首先在于确定其实施的是一种独立的侵权行为还是共同侵权行为的参与者。如果销售者的侵权行为独立于其他侵权人,则销售者的诉讼地位也应当是独立的。本文所探讨的销售行为仅是典型的销售行为,不包括销售者与生产者等串通一气,共谋产销环节的情况。

在成文法体系中,对某一行为的定性,应当从现行法律中寻找依据。法律是否单独对某行为特别规定,是考察某种行为在法律上的独立性的重要依据。《商标法》对于侵权行为的界定有一个渐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销售者责任的性质。我国1983年《商标法》在立法时,仅规定“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行为是侵权行为;1988年《实施细则》开始单独将使用与销售行为分开;至2001年修订《商标法》时,其第五十二条规定了五种侵权行为:即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行为;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可见,我国商标立法对于使用和销售行为经历了一个由混同到独立的认识转变过程。

《商标法》第五十二条可以解读为:其一,该条是对商标侵权的规定;其二,这种规定是通过列举式与兜底保护相结合的立法方式;其三,列举式立法决定了该条所列举的侵权方式是相对独立的,并不互为条件;其四,兜底第五款所规定的其他侵权行为是指与前四项侵权行为相当、但又没有明确规定的行为。生产行为是包含在第(一)项规定的“使用”之中,而在第(二)项中单独规定销售行为构成侵权。因此,法律对于生产、销售侵权行为的规定是各自独立的,相互并不以对方承担责任为前提和基础。

其次,销售与生产是各自独立的行为,具有不同的侵权构成要件,理应各负其责。从主观过错比较,两者具有不同过错要求。生产者生产产品时,应当对该产品的相同和类似种群上他人已享有的注册商标专用权有相应了解,负有不得侵害他人商标专用权的义务。生产者未履行这种义务则构成侵权,《商标法》没有规定生产者免责条款。与生产者不同,《商标法》第五十六条第三款规定,销售者“销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并说明提供者的,不承担赔偿责任。”因此,销售者的主观过错在于未尽合理注意义务。如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审理法国拉科斯特衬衫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华时仓储销售公司商标侵权案”中,即认定“作为销售者被告在从事与商标有关的商事活动中,理应遵守我国商标法有关规定,尽其合理注意义务。”从行为而言,生产与销售是相对独立的行为。侵权行为人只要实施了其中一种行为,即可能构成对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侵害,生产者承担民事责任不需要以销售者承担为前提,反之亦然。从侵权后果的承担来看,生产者对其所生产的产品全部负责,而销售者仅对其过错范围内的侵权事实负责。从上述分析可知,侵权产品的生产者与销售者理应因其各自的行为和过错而各负其责。

知识产权权利人有权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对象进行诉讼

商标权作为一种绝对权,具有积极与消极双重权能。所谓积极权能是指商标权人有为实现商标权的财产权能而实施积极行为的权利;消极权能是指商标权人享有要求排除他人对其商标权的权利。体现在法律上就是知识产权的请求权。确定商标权请求权的性质对于理解销售者在商标侵权之诉中的诉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物权天生具有排他性,如某房屋属于甲,则他人不可能再同时享有该项产权。而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的权利,当某项知识产权被公诸于世时,他人都能够模仿并享有该权利带来的利益。因而在知识产权立法中,功利主义或经济学的激励机制是其主要理论基础。作为对世权和绝对权,对商标权最有力和最迅捷的保护方式主要是排除妨碍和停止侵权,而这种保护措施必须通过诉讼才得以实施。如果一定要将其他环节商标侵权人纳入销售者的侵权诉讼中,将可能导致商标权人的权利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而得无法恢复原状,有悖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初衷。如商标权人甲起诉销售商乙侵犯其商标权。乙要求追加其上线供货商丙;丙到庭后要求追加生产者丁;丁则辩称侵权标识由戊授权,而戊又称标识由已设计……甲的维权之诉将变得漫漫无期。

诉前及诉讼禁令是知识产权领域中特有行为保全措施,是商标绝对权的体现。商标权绝对权性质决定了对商标权最直接的保护措施是停止侵权、恢复权利之原貌。因此,商标权利人的请求权本质上是一种物权请求权,具有对世性。在权利受到侵害时,这种请求权的物权性决定了权利人有权自己决定行使权利的对象,即当存在众多侵权人时,他可以只要求其中一人停止侵权、排除妨碍。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商标权利人的眼中,任何侵权者都有其独立的相对方地位。

这里有一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在司法实践中,常容易将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与知识产权请求权混为一谈。其实,“赔偿请求权与类似物权的知识产权请求在性质上并不相同。它们是相互独立的由债权或知识产权直接产生的请求权,当事人既可采用赔偿请求权,也可以行使知识产权上的请求权。”当商标权人同时要求赔偿损失与停止侵权时,事实上是同时行使了债权请求权与物权请求权,此时物权请求权决定诉讼的性质,即诉的性质主要为不作为主给付之诉。在这种诉讼中,“应当根据原告所诉称的侵害了原告的权益、原告对该侵权人有禁止实施妨害行为的利益而确定正当被告…”。故商标权人选择单独起诉销售者即赋予了销售者独立的诉讼地位。

销售者与其他环节的商标

侵权人不是必要共同诉讼人

必要共同诉讼指的是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为两人或两人以上,有共同诉讼标的的多人诉讼。这类诉讼的共同特点在于共同诉讼当事人享有共同的权利义务,为不可分之诉。

认为销售者与其他环节的商标侵权人是必要共同诉讼人是反驳销售者在商标侵权诉讼中的独立诉讼地位之主要理由之一。我国民事诉讼法对于必要共同诉讼没有在法律上进行明确的界定,造成司法实践中将有关连带责任、共同侵权等案件定性为必要共同诉讼,连带责任人应当作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对于基于同一事实或法律原因而形成的诉讼,在是否构成必要共同诉讼的问题上,则将决定权交给法院,客观上造成各地法院对于必要诉讼构成条件的认识各异,或出于谨慎而滥用追加权。

1.销售者与其他环节的商标侵权人不构成连带责任。

根据法律和司法解释,归纳起来,在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案件中,人民法院应当作为必要共同诉讼人处理的情形主要有:财产共有权以及数人共有的知识产权受到他人侵害,部分共有权人起诉的,其他共有权人应当列为共同原告;数人共同侵害他人知识产权,依法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的,在诉讼中,共同致害人为共同被告。根据上文的分析,销售者与其他环节的商标侵权人具有各自独立的行为。一般情况下,销售者仅对其销售的范围和数量承担赔偿责任或仅在其经营范围承担停止侵权的民事责任,而生产者则应对其生产的数量和全部销售范围承担民事责任,并且没有免除责任条款,两者之间不构成连带责任。

2.商标侵权判断标准的客观性和定额赔偿制度的设置决定了销售音与其他环节的商标侵权人不是必要共同诉讼人。

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的商标侵权判断标准是以相关公众的一般认识为标准,这种认识是超然于原、被告之外的客观标准。销售者承担责任的范围和程度仅与其本身对侵权产品的经营状况和影响有关,实在无法查明的法律尚规定了定额赔偿制度作为救济,因此商标侵权案件中,不存在必须在其他环节的商标侵权人到庭的情况下才能查明的事实。

3.商标权的绝对权属性决定了销售者的独立诉讼地位。

理由已在前文阐明,在此不再赘述。销售者侵权案的生效判决对其他环节商标侵权人的预决性问题在销售者商标侵权案中,如销售者被判定侵权,则会产生对如生产者的预决效力是认为销售者无独立诉讼地位说的又一依据。民事判决认定的事实有无预决效力问题与判决的既判力相关。判决的既判力是指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对当事人和人民法院上的拘束力。由于民事诉讼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实体法律关系争议,判决是基于当事人之间的的辩论结果作出,而且诉讼的结果是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行

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未注明作者均因传阅太多无从查证。本站为公益性非盈利网站,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投诉邮箱:tousu@ruoyo.com

本页标题:商标侵权案件的基本当事人

本页地址:https://www.ruoyo.com/falv/zhishi/283386.html

若悠回归